引用:
以下是引用㊣semijane在2004-1-12 17:04:12的发言:
陶陶手里拿的是什么?
那是由治喪委員會向致祭人士派發的梅艷芳紀念特刊
[B]特刊悼詞留下不只思念
1月 12日 星期一 03:00 更新 [/B]
http://hk.news.yahoo.com/040111/10/wiot.html
【東方日報專訊】由治喪委員會向致祭人士派發的梅艷芳紀念特刊,除了阿梅的遺照外,亦有一篇既感人又有意義的悼詞,題為「留下不只思念」。大會印製了一萬五千本特刊,派發給到靈堂弔唁的歌迷及公眾人士,另外有二千本精裝本,送給親友。
平裝和精裝本的分別,是封面分別用了黑白及反光銀黑印製,精裝本的點題也用了反光銀字,紙質較佳,至於悼詞則是出自著名填詞人林夕的手筆。
林夕撰寫:歌中有戲
林在悼詞指出,由六七年的荔園到八五年的紅館大舞台,梅艷芳「不單展示了一個堅強女子的奮鬥之路,同時也體現了香港人自強不息的精神,過去二十年,見證了香港流金歲月。梅艷芳是香港成功的典範」。林夕將梅艷芳一齣一齣曾參演的電影表列出來,對阿梅在每一齣電影上的角色都配上不同的形容詞,又指她的形象「亦男亦女、亦純亦妖、模糊了性別、也超越了性別,飛越了舞台,跨過了銀幕,歌中有戲,戲亦如歌」。
「四海一心慈善基金」、華東水災演出,甚至在病重時仍發起「1:99音樂會」,林夕說梅雖不能完成小時當律師的志願,但已足夠成為公義的化身,她不止是流行傳奇女王,也是所有香港人的朋友。
悼詞說道,在梅艷芳的最後歲月,她放棄病床,選擇舞台,給歌迷留有最美好的回憶,使人悟得病人可以是強者,她的最後演出,證明有些價值真的比生命更要大,比紅塵更要重。
除了悼詞外,這本以九四年大碟《梅艷芳是這樣的》內一張相片作封面的特刊,詳盡記下了梅艷芳的生平、她的影視作品、她所舉行過的演唱會、她推出過的唱片,她在各大頒獎典禮中所獲得的歌影視獎項,又訴說了阿梅在公益、社會運動及慈善方面作出的貢獻。
在相片方面,除了刊出了阿梅所有大碟的封套外,還有她在《審死官》、《胭脂扣》及《愛君如夢》等多齣電影的劇照,又刊出多幅生前影片,說明阿梅生前廣結朋友,朋友對阿梅、阿梅對他們都十分重要。
阿梅改變生命的寬度
特刊的最後一頁,林夕用了阿梅多首名曲的歌詞,串成眾人對阿梅的追憶。林夕最後在悼詞中說,「梅艷芳在有限的時間盡情發光發熱,告訴我們如何才沒有白活一場,讓我們反思生命的意義……雖然我們不可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
另外,治喪委員會昨晚向傳媒派發昨日靈堂內拍攝的錄影帶,片長約五分鐘,全片以阿梅所唱的佛歌《心經》作背景音樂,片中所見,梅媽媽及阿梅徒弟何韻詩均哭得死去活來,劉培基則目光呆滯。
[此帖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3 12:35:5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