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回味专辑《I am ok》
将近用一个多月回味《I am ok》,又一次有了许多新的想法。想与大家分享一下。
陶喆《I’m ok》 1999年12月
第一次听这张专辑的感觉是“吵”。随着自己音乐理念的提高,感觉又有了许多不同。这张专辑的风格很“杂乱无章”。陶喆在这张专辑里狠狠地玩了一把音乐。首张专辑《David Tao》似乎是一张小试牛刀的作品,它是陶喆丰富多彩音乐世界的敲门砖,R&B似乎也只是陶喆的一个音乐线索而已。第二张专辑《I’m ok》才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陶喆。这张专辑制作的初衷本来就很有意义,以上一张专辑《David Tao》相隔整整两年的时间,陶喆向大家说了一句“I’m ok”。但据说制作《I’m ok》的过程并不ok。专辑经过很多磨难才出炉,它是陶喆的呕心沥血之作。从专辑《I’m ok》开始陶喆的歌曲开始接触到社会,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和讲述一些人生哲理。在专辑《I’m ok》里的大展拳脚,让我见识到陶喆对各种曲风游刃有余的把握能力。ROCK、R&B、Hiphop、RAP等曲风在这张专辑里面大汇聚。同时,也展现了陶喆声音的多变性,原来陶喆可以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但那时的华语乐坛仍然是POP占主导地位,专辑《I’m ok》同样做得是华语乐坛将来需要的东西,而且比首张《David Tao》制作的更加流行和夸张。专辑的包装同样是很普通,只是普通的塑料盒子。但我很喜欢它的封套,首先它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全新的陶喆,陶喆的短发给人一种干净的感觉。其次是红色字体的“I’m ok”显得格外引人注意,陶喆的表情似乎有些痛苦,似乎看见很刺眼的东西才会有这样的表情,它让我感到这张专辑的神秘和沉重。陶喆的全身是由点构成的,当它离我的眼睛很近时有一种头晕的感觉,在一定范围里离眼睛越远,反而越清晰效果越好。仔细看专辑的封底,你会发现上面画的是一个调音台(包括音箱)。专辑《I’m ok》虽然进行了两年时间的酝酿,也能看出陶喆投入了很多很多心机去制作这张专辑,但陶喆还是没能大红大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专辑《I’m ok》太流行。我敢肯定现在还是有很多歌迷都不能完全听懂和接受它。更况是1999年呢!
《Doxology》和《Amen》听起来都有一种宗教的味道,给我一种神圣的感觉。
《找自己》是一首Alternative Rock歌曲。歌曲的开头非常棒,我们可以听见雷声和雨声,但没听见风的声音。我们听见的却是风吹动风铃的铃声。铃声从侧面衬托了风的存在。具体是铃声、雷声、雨声交织在一起,加上较强烈的节奏编织成一段音乐做为歌曲的开头。这样的处理,非常的巧妙。整首歌的歌词写得很自然,这种类型的歌词我很喜欢。我认为《找自己》这首歌在演唱方面是很难处理的,主要是它很难体现歌手的唱功。但陶喆处理的很到位又很随意,是陶喆内心的表白。而且体现了自己本身扎实的唱功。他的假音收得很紧,高音也挺高的。这首歌很容易调动现场的气氛,这是《找自己》的又一特点。“听着细雨嘀嘀哒哒嘀嘀哒哒”演唱时渐渐降低,伴奏也慢慢消失,接着一段发自内心的呐喊,把本来已经平静的情绪,又一次推向了高潮。同时也体现了整首歌过渡的自然,没有一点棱角,听完之后感觉很顺利、很舒服。不知道其他的歌手来翻唱这首歌感觉会怎么样,我有很强的好奇心。
不熟悉陶喆的人听到《小镇姑娘》,也许根本不能相信这首歌是陶喆唱的,这首歌很多地方故意弄成了失真的效果,同时也体现了陶喆声音的多变性。火车的汽笛声做为歌曲的开头,它展现了一个小姑娘离开自己家乡到外面闯世界的画面。中间一段火车在铁轨上飞驰的声音是歌曲中一个很好的过渡。它的歌词完全来源于社会,听起很真实、很自然。“一生一世不会了解”的“解”字陶喆唱成了“gai”,这不知道为什么,不过这样处理确实比唱成“解”感觉要好的多。结尾的编曲非常棒!花瓶打碎的声音、失声器效果加上一段调侃式的RAP还有一个有趣而又听不懂的英文单词。效果非常不错!总体来说,我认为《小镇姑娘》的旋律很好,听起来很轻松,有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
听别人说《夜来香》的原唱是邓丽君。至今我还没有听过原版,不过陶喆改编的《夜来香》已经让我情有独钟了。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很简单,经过陶喆的修饰给它赋于了新的生命。整首歌的伴奏基本都是用人的合声来完成的。歌曲中间的一段“夜来香我为你歌唱(一段哭泣的声音),夜来香我为思量,啊!啊!我为你歌唱,我为你思量。”给人一种世界男高音在唱歌的感觉。在我以前听的所有歌曲没有一首会给我带来这种感觉,这是这首歌我最喜欢的地方。结尾的“夜来香”里面的“香”字用的很细,很干净。总之,我认为陶喆对这首歌的处理很特别,也很随意。在我一开始听这首歌的时候还不习惯,现在的我完全喜欢上了它——《夜来香》。
陶喆在大展拳脚的同时,仍然没有忘记自己起家的R&B,在这张专辑里又创造了一首R&B经典—— 《普通朋友》。首先是里面的吉他声我很喜欢,歌曲开始有一段用手指之间的摩擦来制造节奏,听起来非常的自然(自然的你都不会去注意到它)。真假音、气音的多次转换是演唱这首歌的一大特点。结尾处的“不能只是be…… your friend”在鼻腔里转换气息,确实厉害,对整首歌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听完《普通朋友》之后,我只能说陶喆你真的很适合唱R&B。
《I’m ok》我不知道它是不是这张专辑真正的主打歌。反正我自己也挺喜欢它的。开头以京剧的形式,加入了电话的回铃音和振铃音,也用上了效果失真器,充满了强烈的火药味。一句“您拨的号码现在没有回音,所以无法接通”正式引出了整首歌。低音部分全部制作成失真效果,副歌正式进入了摇滚的状态。陶喆处理时的咬字确实很有特点,也咬出了摇滚的味道,加上失真的效果,呈现了一个完美的摇滚气氛,体现了摇滚的精神。整首歌有很多低音做为缓冲,这样总体听起来就不会让人觉得太吵和厌烦。“最近我的心情很不ok”表达了陶喆当时的心情。但《I’m ok》的结尾我不太喜欢,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更喜欢SOUL POWER演唱会《I’m ok》呐喊形式的结尾,我觉得这样更完整。
《不一样》1999年的时候能写出这首歌,我只能说陶喆真的不怕死。因为这首歌在那个时候的华语乐坛根本就不能被歌迷所接受,它根本不可能红。即使当时内地的引进版专辑没有删除《不一样》,RAP和Hiphop也不会在那时候流行起来,因为这首歌到现在对大多数的人来说还是很难理解。我现在都分不清整首歌是Hiphop的感觉多一些,还是RAP的感觉多一些。但我知道的是它是一首好歌。它的歌词完全来源于社会,很贴近生活,讲述了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和不同宗教,讲到了甘地、迪斯尼、孔子、老夫子……每个国家和每个地方都有许许多多的不一样。1999年能制作出这样的音乐确实不简单。它是整张《I’m ok》中最流行的一首歌,相对于专辑中的其他歌曲它也是个不一样。
《说走说走》同样是一首慢板的抒情R&B歌曲。歌曲高音处陶喆假音的处理非常厉害,显示了陶喆扎实的唱功。歌词也写得很直白,充份表达了陶喆演唱这首歌时的心情。但整首歌给人的感觉比较冗长,好像歌迷要经过许多“磨难”才能听到高音处理的最精彩的部分,整首歌连续听几遍会有一点厌烦的感觉。
听到这首《多谢你》也许谁都想不到在一开始这段平静的音乐后面是用这样一种调侃的方式唱歌。听这种类型的歌也不必要去研究它的唱功。关键是放松心情去听,让自己听得开心。陶喆处理的非常随意,歌词也很简单。但这首歌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相比之下,我更喜欢专辑《黑色柳丁》中的《My Anata》,我觉得《My Anata》的音乐做得更流行,更精致。
《马戏团》的编曲确实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看马戏团表演的感觉。这首歌的含义非常深刻。“妈妈说 “人生起起落落落 要学习有一点 幽默 爸爸说 今天你的失落 会成你明日的收获 人群都散去留下空空的板凳 杂耍都全看完 卸妆或脱下小丑炫丽的装扮 人生只是个马戏团”这几句歌词充分表明了歌曲的含义。整首歌这几句共唱了两遍,起到了强调的作用。说明“人生只是个马戏团”。
这个版本《天天》的编曲确实太过于简单,前奏和节尾都有一种悲伤。虽然这首歌是有一点儿伤感,但伤感并不等于悲伤。我同样更喜欢专辑《乐之路》中2003版的《天天》。我觉得新版的《天天》它的编曲更符合歌词要表达的意思。不过《天天》的旋律还是不错的,相对专辑《I’m ok》中其他的歌曲更容易被歌迷接受,但它演唱起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Angeline》是专辑《I’m ok》中唯一的一首抒情摇滚。旋律非常好听,歌词也写的非常美,给人一种在大海边漫步的感觉。歌曲开始的部分演唱起来比较简单,副歌的部分再一次展现了陶喆扎实的唱功。之前无印良品也在《珍重》演唱会上翻唱了这首歌,但我最喜欢的还是陶喆的原版。《Angeline》是专辑的最后一首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样编排的顺序非常好。
专辑《I’m ok》至今仍然走在流行的前沿,陶喆在1999年能制作出这样的专辑,确实厉害。专辑总体来讲给人的感觉放得很开,大部分的音乐都很有动感。其实专辑《I’m ok》的背后隐藏了很多东西,陶喆的歌曲被提升到社会的高度,也是从这张专辑开始的。实际上整张专辑的基调是灰色的。
以上这段文字只代表我个人的意见。
[ 本帖最后由 作词人 于 2005-11-13 20:0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