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于太平盛世的和声的一点遗憾

关于太平盛世的和声的一点遗憾

。。。不知道为什么,《太平盛世》这张专辑DT给我的感觉总和前几次的任何一张都不能比,《鬼》,《SULA与LAMPA的寓言》,《孙子兵法》,《2NIGHT·藏爱》,《爱是个什么东西》这些歌曲可以说还是给我了象以前一样的很大的触动,但剩下的那些相对比较抒情的歌曲就让我感觉没有以前那么惊艳,于是我发现在《太平盛世》的整张专辑中和声都运用的非常非常少,在以前DT的和声是整个歌曲的亮处之一,这次为什么不用。。。所以我听来听去。。都觉得怪怪的。。。谁来解释一下。。。(在专辑的批判性和整体性上,这张确实是一个飞跃)
他的每一个所想,都是为我们而想的想。。。

TOP

缺少了和声以及转音让我都觉得没有那种永远忘的了的感动,这应该是不可避免的吧。。。四元素的要义究竟是什么?“陶喆原本担心自己音乐风格重复,缺乏新意,才提出暂别歌坛,但这一年来在北京、上海为演唱会奔波,使他对音乐和人生又有了新的想法,决定继续制作新唱片。”DT真这么想的吗?
他的每一个所想,都是为我们而想的想。。。

TOP

“在这张专辑中,陶喆为自己的制作与编曲「设限」- 所有的演奏乐器必须控制在只有4个不同的乐器。这样的设计将回归一个偏向四人组乐队或四重奏的传统编制。举例来说,假如一首歌只有鼓、低音吉他、吉他与钢琴,那它便是由四种不同的乐器组合而成。不「允许」增加额外的乐器,除非是以更替取代的方式,或者是在更换其中的一个特定部份可以让编曲变得更好的前提之下。这些看似约制的「规则」反而让他破格思索,进而使得演奏的乐器更具意义;而不是那种为了让编曲更丰富,再一味加油添醋的声音与元素。这就是音乐制作的「减法」而非「加法」,但最后结果却是创造了更形宽阔且清晰的巨大音场。

这种「四元素」的制作方法,或多或少地都被运用在和声、旋律与歌词的制作谱写上。他尽可能地保持每个元素的简约特性,让阅听者在第一次探触到时,便可以轻易接受。相较于之前的作品,会发现新专辑的和声跟配器都变少了, 人声与乐器演奏 - 都因此保有更原真的态度、性格而非过度矫饰。陶喆企图捕捉瞬间的真诚而非拼凑「完美」的乐音。

音乐制作科技在过去的十年里快速成长,大量的音乐制作软件、硬件、声音与技术可供我们支配使用。将这些科技产品应用在制作过程里,反而在不知不觉中滥用了这些资源,在音乐的世界里「化繁为简」这回事已经被淡忘了,陶喆不用「加法」来强化一首歌,其实难度很高,他必须设法让每样乐器元素都变得极度重要,并彻底实践它的音乐「功用」,否则整首歌的编曲听起来就会很单薄、不完整甚至是无聊。让编曲里每项乐器调校到最正确的位置,进而创造出单纯、有生命力且劲道十足的编曲。在音乐上他着实又超越了自己一大步!”

就在前面我思考这问题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当然是借助于上面的这段话。。。可能人声的真实在音乐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反而是最重要的。。会不会是DT的所想?
他的每一个所想,都是为我们而想的想。。。

TOP

可能这确实是一个音乐人和作为我们受众来说的理解不同,但我似乎有了点头绪,但还是固执的希望DT以后能在和声上多一些。。。或者说是尽量的二者的平衡吧。
他的每一个所想,都是为我们而想的想。。。

TOP

完全赞成你的观点!!!!
他的每一个所想,都是为我们而想的想。。。

TOP

引用:
原帖由 喆迷050813 于 2005-12-10 17:13 发表
人都是分阶段性的,陶喆也不例外,每张专辑分别代表了他的某个人生阶段,也许是我们还没有适应他的这个阶段吧,亦或是他的前两张专辑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当他在风格上稍稍作出变化的时候,让那些挚 ...
你所说的这些正是我一直在考虑的,DT的这一张专辑,一定是越品越有位的,我在这一段日子,又领悟了一些,人声的强调对于歌曲的内涵和思想的强调,都是起到决定作用的,这点我已明了,这可能又是一张过于流行的专辑,可能要一段日子后,我们才能感到人声和内涵转变的震撼,他的下一张专辑,又是怎样的震撼呢?
他的每一个所想,都是为我们而想的想。。。

TOP

引用:
原帖由 喆迷050813 于 2005-12-9 19:15 发表
《太平盛世》从整体上来讲的确是张不错的专辑,但如果把每首歌分开聆听的话就会感觉有点不一样,正如楼主所说的,有点怪怪的,合声运用的很少,感觉不像陶喆以前的风格。
正是,这是整体性,专辑性和概念性最强的一张专辑
他的每一个所想,都是为我们而想的想。。。

TOP

我现在觉得这依旧是张太优秀的专辑,过于的优秀
他的每一个所想,都是为我们而想的想。。。

TOP

鬼的切掉。。。等于是一个失去大脑的人
他的每一个所想,都是为我们而想的想。。。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1 08:58

Designed By Discuz! Support Team and in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