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陶喆第二封来信(04.8.24)

唔,我很怀疑David会不会看中文~~~犹豫着要用英文回复的,觉得那又太折腾了。David能不能看到俺的回复,碰碰运气咯!:)

我想说,不必苦恼于那些"要求"你多写点<沙滩><普通朋友>这类歌曲的意见,别忘了,你的听众们也在成长,我们也不总是停留在同一个阶段,不是吗?

欣赏陶喆,于我自己而言,首先是某些价值观和理念的共鸣。例如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爱人、反对战争、提倡纯朴和贴近心灵的事物,陶喆,这都是喜欢你的朋友真真切切能感受到的,这也是最本质的东西。另一方面,多变的音乐形式、出色的编配能力、以及对音乐的控制力,在当今华语乐坛,你也是佼佼者。二者结合,是我那么期待听你的歌的原因。

我能理解屈服于主流商业化音乐和表达自己独立见解之间的矛盾。要更多的支持?还是坚持特立独行?其实这不仅是做音乐,而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选择题。自私点说,我希望陶喆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他最真实的想法。“11号产房”里有个乐评者说了句我很有些印象的话,大致是“总说现在的听众欣赏水平差,那是因为做音乐的人总是塞些垃圾给听众。”我们期待着有人用心做出有水平的东西,来熏陶我们这一代的年青人,传达一些正确的理念给我们。例如梁文道,例如陶喆。我想陶喆一定也有这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吧。

创作的过程毫无疑问是艰苦的、寂寞难熬的,可怜的陶喆~~~据说,Mozart在创作时,两眼看着天花板,笔下刷刷如流水,一点顿儿都不打,仿佛~~~仿佛他啥时在传达上帝在音乐上的诣意而已。我们称之为天才。但恐怕绝大部分的音乐从事者,创作总是要经过一个苦思冥想、甚至万劫不复的历程。我们祝福你能顺利通过这一关:)

另一方面,创作不是周而复始地创作,我相信这需要一个积累生活的过程。摆脱被人敲门催稿的日子,静静体验一段生活,读一本好书,谈场恋爱,到中国来旅个游(呵呵~),发发白日梦,观察周围亲友的生活是怎么过的~~~~都说不定能在其中受到激发,产生灵感。祝你好运呵!

我总在想,可能我不是一个铁杆跟着陶喆走的歌迷。因为陶喆在成长,我也在成长。陶更像是一位志趣相投的老朋友,“君子之交淡如水”,我喜欢那种不期然间,又见到老朋友出了碟,带来了更多的惊喜、更多想法、更多他的近况,无比亲切的感觉。

祝健康。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4 03:59

Designed By Discuz! Support Team and in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