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关于太平盛世的和声的一点遗憾 [打印本页]

作者: 落迦    时间: 2005-12-9 15:02     标题: 关于太平盛世的和声的一点遗憾

。。。不知道为什么,《太平盛世》这张专辑DT给我的感觉总和前几次的任何一张都不能比,《鬼》,《SULA与LAMPA的寓言》,《孙子兵法》,《2NIGHT·藏爱》,《爱是个什么东西》这些歌曲可以说还是给我了象以前一样的很大的触动,但剩下的那些相对比较抒情的歌曲就让我感觉没有以前那么惊艳,于是我发现在《太平盛世》的整张专辑中和声都运用的非常非常少,在以前DT的和声是整个歌曲的亮处之一,这次为什么不用。。。所以我听来听去。。都觉得怪怪的。。。谁来解释一下。。。(在专辑的批判性和整体性上,这张确实是一个飞跃)
作者: Harry    时间: 2005-12-9 15:08

确实如此,另外以往David招牌式的转音等技巧在这张专辑里面都很少出现,但这正是为了使David的四元素概念更加得以发挥
作者: 落迦    时间: 2005-12-9 15:12

缺少了和声以及转音让我都觉得没有那种永远忘的了的感动,这应该是不可避免的吧。。。四元素的要义究竟是什么?“陶喆原本担心自己音乐风格重复,缺乏新意,才提出暂别歌坛,但这一年来在北京、上海为演唱会奔波,使他对音乐和人生又有了新的想法,决定继续制作新唱片。”DT真这么想的吗?
作者: 騫!筆    时间: 2005-12-9 15:22

这张专集遗憾的不仅仅是和声~~~

还有有的歌的曲不是亲自写的~~~

还有他的嗓音也不那么~~~

关于批判性,也只有那么几首而已~~~

关于整体,我感觉一点也不整体~~~



我讨厌他现在的公司。。。。

EMI
        和~~~~

PUSH
      步升。。
作者: 落迦    时间: 2005-12-9 15:34

“在这张专辑中,陶喆为自己的制作与编曲「设限」- 所有的演奏乐器必须控制在只有4个不同的乐器。这样的设计将回归一个偏向四人组乐队或四重奏的传统编制。举例来说,假如一首歌只有鼓、低音吉他、吉他与钢琴,那它便是由四种不同的乐器组合而成。不「允许」增加额外的乐器,除非是以更替取代的方式,或者是在更换其中的一个特定部份可以让编曲变得更好的前提之下。这些看似约制的「规则」反而让他破格思索,进而使得演奏的乐器更具意义;而不是那种为了让编曲更丰富,再一味加油添醋的声音与元素。这就是音乐制作的「减法」而非「加法」,但最后结果却是创造了更形宽阔且清晰的巨大音场。

这种「四元素」的制作方法,或多或少地都被运用在和声、旋律与歌词的制作谱写上。他尽可能地保持每个元素的简约特性,让阅听者在第一次探触到时,便可以轻易接受。相较于之前的作品,会发现新专辑的和声跟配器都变少了, 人声与乐器演奏 - 都因此保有更原真的态度、性格而非过度矫饰。陶喆企图捕捉瞬间的真诚而非拼凑「完美」的乐音。

音乐制作科技在过去的十年里快速成长,大量的音乐制作软件、硬件、声音与技术可供我们支配使用。将这些科技产品应用在制作过程里,反而在不知不觉中滥用了这些资源,在音乐的世界里「化繁为简」这回事已经被淡忘了,陶喆不用「加法」来强化一首歌,其实难度很高,他必须设法让每样乐器元素都变得极度重要,并彻底实践它的音乐「功用」,否则整首歌的编曲听起来就会很单薄、不完整甚至是无聊。让编曲里每项乐器调校到最正确的位置,进而创造出单纯、有生命力且劲道十足的编曲。在音乐上他着实又超越了自己一大步!”

就在前面我思考这问题的时候。。。我忽然明白了。。。当然是借助于上面的这段话。。。可能人声的真实在音乐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反而是最重要的。。会不会是DT的所想?
作者: 吉々吉々时来到    时间: 2005-12-9 15:45

还好呀```我觉得这也许就是他的改变吧`````
作者: 落迦    时间: 2005-12-9 15:52

可能这确实是一个音乐人和作为我们受众来说的理解不同,但我似乎有了点头绪,但还是固执的希望DT以后能在和声上多一些。。。或者说是尽量的二者的平衡吧。
作者: 吉々吉々时来到    时间: 2005-12-9 15:59

我一直认为音乐是很极端化的,
尤其是对老大这么有天赋的音乐人来说他要是单纯的做一张自己喜欢的专集的话,
我们听了以后绝对会一头雾水.所以我想老大现在已经是很照顾我们这些支持他的歌迷了!
作者: 落迦    时间: 2005-12-9 16:05

完全赞成你的观点!!!!
作者: sbdw    时间: 2005-12-9 16:22

简单的说他这次就是想用最简洁的音乐方式去呈现他所要

传递的信息~少了以往的技巧当然会有些失望

但是突破和求新求变也是一个音乐人必须去尝试的啊~~
作者: ASION    时间: 2005-12-9 16:23

我觉得<太平盛世>有种内在的成熟化的表现
在平实与缓和中诠释新阶段的音乐理想
里面有许多尝试与概念性的东西
刚开始我也觉得有些地方不适应
现在这么久了,真像酒一样
味道愈来愈能品了
作者: 喆迷050813    时间: 2005-12-9 19:15

《太平盛世》从整体上来讲的确是张不错的专辑,但如果把每首歌分开聆听的话就会感觉有点不一样,正如楼主所说的,有点怪怪的,合声运用的很少,感觉不像陶喆以前的风格。
作者: _.流沙._    时间: 2005-12-9 20:34

其实不是那样的啊.
  老大的歌词前面不是有段话么~
  去看看那个你就会明白啊~
作者: 攀pan    时间: 2005-12-9 22:42

他之前的和声,假声,转音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也是他的巨大优点。
然而他的新专辑里面这些却都很少,虽然说他是在追求改变,可是我仍然觉得遗憾:如果失去了那些,他是否会少了一些陶喆的特色?
虽然非常喜欢陶喆,他的专辑都非常非常不错,但是不得不说,一直比较少听他新专辑的歌。
作者: 吉h吉123    时间: 2005-12-10 13:55

音乐不一定要做的要很多和声,老大之前做的专辑有很多和声,可能是他想改变下,回归到最初的声音!
作者: 喆迷050813    时间: 2005-12-10 17:13

人都是分阶段性的,陶喆也不例外,每张专辑分别代表了他的某个人生阶段,也许是我们还没有适应他的这个阶段吧,亦或是他的前两张专辑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当他在风格上稍稍作出变化的时候,让那些挚爱于原有风格的歌迷或多或少会有些“水土不服”。我们需要时间,或许过个几年,当我们再次聆听这张专辑,又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了。                 PS:真的很期待陶喆的下一张专辑!分享他的下一个人生阶段!
作者: 吉々吉々时来到    时间: 2005-12-10 17:21

完美````````````````````````````
作者: 騫!筆    时间: 2005-12-11 16:26

楼主写的很有深度。。。

看来我还要多听《太平盛世》学习学习。。。

才能理解那种深层的内涵与品质。。。
作者: SudyVan    时间: 2005-12-11 21:36

因为"爱很简单 "啊
喆喆不想让别人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付的部分
他想让别人更加关注他的音乐
作者: 落迦    时间: 2005-12-12 09:48

引用:
原帖由 喆迷050813 于 2005-12-10 17:13 发表
人都是分阶段性的,陶喆也不例外,每张专辑分别代表了他的某个人生阶段,也许是我们还没有适应他的这个阶段吧,亦或是他的前两张专辑所带给我们的震撼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当他在风格上稍稍作出变化的时候,让那些挚 ...
你所说的这些正是我一直在考虑的,DT的这一张专辑,一定是越品越有位的,我在这一段日子,又领悟了一些,人声的强调对于歌曲的内涵和思想的强调,都是起到决定作用的,这点我已明了,这可能又是一张过于流行的专辑,可能要一段日子后,我们才能感到人声和内涵转变的震撼,他的下一张专辑,又是怎样的震撼呢?
作者: 落迦    时间: 2005-12-12 09:50

引用:
原帖由 喆迷050813 于 2005-12-9 19:15 发表
《太平盛世》从整体上来讲的确是张不错的专辑,但如果把每首歌分开聆听的话就会感觉有点不一样,正如楼主所说的,有点怪怪的,合声运用的很少,感觉不像陶喆以前的风格。
正是,这是整体性,专辑性和概念性最强的一张专辑
作者: 落迦    时间: 2005-12-12 10:28

我现在觉得这依旧是张太优秀的专辑,过于的优秀
作者: laladepp    时间: 2005-12-12 10:46

老实说,我并不是特别喜欢《太平盛世》,也许是因为还没有品那么多遍的缘故吧,尤其是内地把《鬼》给切掉后整张专集的力度少了好多,还有一些属于熟男的歌吧,让我一时还没接受(不过我有信心很快可以接受的)。对于dt的转变,我一直报着期待与支持的心情,我一直以为这是他的选择的权力,作为爱他的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支持到底。怎么说呢,我还是觉得《黑》最完美,也许是等待的时间对长,所以得到的感动与震撼也最多吧,我甚至觉得《黑》已经是整个乐坛包括dt自己都难以超越的一个高度。
作者: 落迦    时间: 2005-12-12 11:04

鬼的切掉。。。等于是一个失去大脑的人
作者: chfilwy    时间: 2005-12-12 11:36

为什么那么强调唱腔上或者制作上的东西呢?
DT第一首让我感动的歌是《ANGEL》~~~~
而所有中让我最感动的 ~则是《小镇姑娘》~~~~~~~~~~
我想当世人们欣赏一个艺术家(我更愿意认为DT已经超越了一般艺人的概念)的作品时所得到的震撼或者说领悟并非要从表现形式上来获得~~而是内在气质~~作者要反映的是什么?而不是怎么样反映!
所以我听歌都是要按曲词分离然后再结合逐步淘汰的顺序欣赏的~~~
试试体味下DT在《太平盛世》里要告诉我们的~~~~
那么你就会深深的像喜欢以往专集一样的喜欢上它!
作者: Harry    时间: 2005-12-12 11:56

引用:
原帖由 sbdw 于 2005-12-9 16:22 发表
简单的说他这次就是想用最简洁的音乐方式去呈现他所要

传递的信息~少了以往的技巧当然会有些失望

但是突破和求新求变也是一个音乐人必须去尝试的啊~~
这就验证了一句话,平凡中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力量,越简单的东西越能清楚表达一个人的所想
作者: maxthon    时间: 2005-12-12 12:50

我对这张专辑保留态度,因为到目前为止我还搞不清这是好是坏。

但是我觉得不喜欢这张专辑的人还没搞清楚是因为什么问题。我认为不是因为和声的问题,以前的Katrina,寂寞的季节,摇篮曲,Dear God,找自己,都没什么和声,但是一样是经典。问题不在于和不和声,也不是因为乐器多少元素的问题,而在于曲风,唱腔等等吧。

[ 本帖最后由 maxthon 于 2005-12-12 12:52 编辑 ]
作者: YY爱喆    时间: 2005-12-13 15:27

也许他是有自己的意思~!~故意的呢~??~
  人总是在创新嘛~!~!`
作者: 喆迷050813    时间: 2005-12-13 20:10

这张专辑里,他那招牌的假声运用地也比较少,音调更驱向平缓
作者: bidaonan37    时间: 2005-12-13 21:05

从一个R 到另一个R的转变
作者: montage    时间: 2005-12-17 01:23

这张专辑是我听的遍数最少的DT的一张了吧~
说来也怪,当初听的时候,就知道“就是爱你”,“爱我还是他”会火,但我并不喜欢这两首||
那些被我称作“呢喃”唱法的歌曲我比较爱听啦,比如“2night`藏爱”,“她的歌”,“祷告良辰歌”,“catherine”,“无缘”。
还有我一贯喜欢的神乎乎风格——“susan说”||
我觉得David在张里面,有些古典元素(或者可能向Lz印的那段话中说的是除去了过分技术化的东西),比如“catherine”中那段大提琴的间奏,“孙子兵法”中的某些中国古乐器,他这次不是也专门和女子12乐坊合作了嘛。“爱我还是他”虽然不是我所爱的,但是mv中,前面53秒原引德彪西的“月光”,间奏那段拉赫曼尼诺夫的钢琴曲,是我所钟爱的~
作者: 颠爱喆    时间: 2005-12-17 10:29

我只想说,我喜欢,我接受,我去理解············· 还是会去信仰·!




欢迎光临 ::喆服-陶喆歌迷会:: (http://bbs.davidcn.club/) Powered by Discuz! 6.0.0